這些年 買了四輪 買了手錶 買了單眼
卻發現 追不到的 停不了的 還是那些
人生是 只有認命 只能宿命 只好宿醉
只剩下 高的笑點 低的哭點 卻沒成熟點
-《乾杯》五月天
長大後有了工作,慢慢有些經濟能力,買了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買了新鞋、新相機、新耳機、新衣服,但是這些興奮、快樂都只僅限於當下。我不快樂,因為我發現,人生的快樂不在於「有」什麼,而是在於「沒有」什麼。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憂傷。
如果只是每天被這些煩惱所困擾著,根本無法活在當下,過著有意義的人生。每個人的煩惱都不同,有的是為了健康而煩惱,有的是為工作煩惱,有的則是為感情煩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煩惱與痛苦,如果光靠「不要想太多」這種話就能停止煩惱的話,那就太好了,但很可惜我們人並不是這種動物。
人天生就會對於失去與負面訊息感受更深刻,這是天生且無法避免的,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本性,痛苦經常是無法避免的,是光靠自己的力量也完全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是第一層的痛苦,在受了第一層的痛苦後,人們往往會繼續想著: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只有我?為什麼我要受這樣的痛苦?
這就是第二層的痛苦。針對無法改變的痛苦而產生的憤怒、不安、焦慮、悲傷。這就是反芻思考,我們無法控制一直不斷重複的思考,而造成痛苦的輪迴。
我們雖然無法控制我們不去想,但是我們可以讓痛苦停在第一步,也就是不再讓自己因為自己的想法而痛苦。人類跟動物其中一項重大的差別就在於:人類能思考過去與未來,而正是這樣的能力讓我們多了許多痛苦,動物只會活在當下的世界,我們人類受到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痛苦,我們明明都知道應該活在當下,但是如果有這麼簡單就好了,我們總是為了過去懊悔,為了未來煩惱。這就是人啊。
歸根究底,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我」,由成長環境與基因共同塑造成一個擁有思想與情感的「自我」。
「我」被主管罵了。
「我」被拒絕了。
「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我因為沒滿足,而痛苦。
威脅除了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外在的像是巨大的噪音、惱人的鄰居、討人厭的同事等等,想解決問題只能改變外在環境;而內在的威脅來自懊悔與自我否定等。外在環境相較之下較難改變,太多不可控的人事物因素,那麼我們可以試著從內在環境開始調整。有兩種方法:
1. 提升情緒粒度
提升情緒粒度是指可以用比較詳細的話語描述模糊情感的技術。低情緒粒度的人只能使用生氣、開心等較為粗略的詞彙來表達。而粒度高的人則能使用更多詞彙來描述自己的狀態,像是令人惱怒、憤慨、焦躁不安等,擅長以語言來表達情緒的人通常也更能控制自己,不容易對酒精或藥物依賴也不容易生病。
很多原因都能造成同一種情緒,像是肚子餓、考試考差、被誤會都可能引起生氣或憤怒的情緒,可能是由無奈引起的憤怒、羞愧引起的憤怒,每種情緒後都參雜著不同的心情,而這些差異就會反應在身體上,像是排汗量的差異、或是肌肉的僵硬程度。而要提升情緒粒度有兩種方法:
(1) 學習新詞彙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閱讀,接觸一些平常不會看到的字詞,像是寂寥、哀思等,而多用譬喻的也是一種好方法,像是有如掉入洞穴般的孤獨,或想找人去吃飯找不到人般的孤獨之類的。
而接觸外語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因為不同的民族都有對不同情緒描述的語詞,我們有越多的資料庫,大腦就越容易把情緒分類,也就越不會錯亂,能順利面對壓力。
(2) 把情感標籤化
情感標籤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件,歸類到特定的情感標籤,在想起不愉快的回憶時,盡量仔細的描述其中參雜的情緒,像是:像是要在交卷前一分鐘還有兩題還沒寫完的壓力,或是50%是焦慮,30%是哀傷,20%是無奈。
不管是在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不愉快事件都可以運用這種練習,找尋最適合當下情緒的形容,如果可以找到適當的字詞,大腦也會比較輕鬆一些。
2.內感受
第二種是內感受訓練,也就是體內官器和內分泌的感受,像是呼吸、心跳、體溫變化,身體內的變化也會影響到精神狀態,大腦會根據身體的感受來判斷情緒,如果無法正確掌握身體感受,就無法正確量測自己情緒的強弱。只能區分快樂、憤怒,而無法區分緊張、恐懼、猶豫等。
內感受較弱的人對於情緒判斷很模糊,結果大腦無法判斷情感的多樣性,要面對問題時,做出判斷的能力也比較弱。
無我
自我就是痛苦的來源,那麼,如果自我能消除是不是就沒有痛苦了?
人類就是因為會不斷的讓原本的痛苦加諸於自己的心理,讓自我成為那受苦的中心,透過現今的腦科學,我們知道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我」,「我」只是大腦各種功能的集合體,只是當下最受到關注的那種知覺與注意力,我們所經歷到的自我不過是由記憶、性格、情感、經驗、肉體等所組合而成的一個實體,由當下所需的神經基礎來執行特定功能,自我就是一個統合了這些工具的工具箱。簡單來說,就是你腦中沒有一個小精靈在對你下指令,比較像是去中心化的網路系統。
所以就算沒有想像中的「自我」,我們也還是能如常生活過日子,當我們處在非常專心的狀態時、在放鬆的狀態時,也並不會感覺到「我」。像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時,或是跟朋友相處聊天時,這就是所謂的心流狀態。只需要處理當前的訊息,不需要思考過去與未來,因此自我不會出現。
大腦是藉由編造無數個故事來形塑自我,人在面對不同人群時,有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父親、上司、兒子等等,我們的自我是在跟其他人互動下才會出現的,在公司上班時,要表現出盡責、負責任的我,在休息時可以耍廢躺在沙發上當個一事無成的我,面對親人時是孝順、愛家的我。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我,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會隨著身邊的人事物而隨著改變,自我只是在故事與故事空隙之間虛構的概念,因為這全都是我。
人會痛苦不外乎就是因為來自過去與未來的煩惱,因此如果能把注意力拉回當下,也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人因為以自我為起點,把意象延伸到過去與未來並放大痛苦。
要減少這種痛苦,把注意力拉回當下,一個方法是透過自我解說。把自己的姓名、年齡、職業、現在在做什麼、所在地等全部說出來,平靜地描述當下狀況,讓大腦專注於當下。
選出幾種當下看得到的東西,像是坑洞、標示、招牌、說明語等。
選出幾種可以感受到的東西,像是衣服的觸感、書本的平滑表面。
選出幾種耳朵可以聽到的聲音,像是屋外車子經過的聲音、鳥叫的聲音。
選出幾種鼻子聞得到的氣味,像是食物的氣味、洗髮精的味道。
這種練習著重在感官當下的感受,每次做這種練習時,大腦會感到安心,不那麼焦慮。
我們所受的痛苦,越加抵抗,就越痛苦。人生的痛苦常常是無法避免的,如果再加上對現實做出抵抗,那就會造成更深的痛苦。因為情況往往不是自己所選擇的,而想要消除痛苦,抵抗疼痛是生物的本能,如果不這樣做,就無法在環境中生存下來。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眼前的事實,並且想想我們能做什麼。
痛苦就像子彈一樣,朝著我們的身體發射,這時如果想要抵抗,建立高牆 ,即使檔住了第一發、第二發,也抵擋不住以後更多不測的狀況。
如果建造更堅實的牆呢?的確也許可以躲避外在的危險,但如此一來便只能一味畏畏縮縮地躲在牆後生活,而不能積極的去過著幸福的人生。
如果把我們自己化為水或是大海呢?子彈便會漸漸失去能量,最後消失在底處,也不會造成更多的痛苦。如果把負面情緒當成水中的一顆球,如果越是想要把它壓抑進水裡,球反彈的力道也越大,與其浪費時間力氣去做些沒有意義的事,不如不要理會,去享受在水中玩樂的樂趣。
會覺得痛苦不外乎是認為跟自我有關係,要是這一切跟我沒關係的話呢?透過觀察,不要輕易把外界變化當作自己的事,只要當成在大腦中經過的一種過程就好。
觀察事件發生時,腦中或身體的變化,把自己當成車站的乘客,身體與大腦只是情緒經過的中繼站而已,情緒停在月台後沒多久就會開往下一站,如果只是觀察著這些情緒會往哪裡去,而不是搭上車的話,就不會因為不知道會被帶到哪裡去而擔心。透過停止的力量,可以讓大腦幻想出來的故事停止,觀察則可以將事件與自己本身切割。
自我隨時會出現,也隨時會消逝,只要持續透過觀察,便能察覺到各種組成人生的要素,彷彿跟自己無關,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一切都與我無關,因為我只是各種情緒與事件發生與交集的「場所」,可能會發生美好的事物,無可避免也會發生難過的事,但身體就是場域而已,只是一個媒介。自我只是大腦幻想出來的一個故事。
現實情況往往超出我們能改變與控制,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做好能做的事,並且停止胡思亂想而已。所有一切的重點都在於活在當下,強調經驗的真實性,接受事物原本的樣貌。
只相信自己所見所聞,沒有「如果」沒有過去與未來的話,就不會被這些陰影纏繞,能活在當下的快樂。不會產生更多困擾自己的想法,造成無謂的焦慮。不論怎麼抱怨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改變,不如接受眼下的事實並做好能做的事情。
若能坦然接受人生的痛苦,想必也能活的更單純一點吧。
《無,生命的最佳狀態:用科學方法消除痛苦與不安》
- 作者: 鈴木祐
- 譯者: 吳怡文
- 出版社:方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