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陳俊呈
Nov 26, 2022

--

原子習慣是甚麼?

就是複利,透過一套系統,持續累積的一些微小改變與行為,透過時間的累積,發展成巨大或意想不到的改變,就像一顆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習慣這件事情,就是為了達到你的目標、成為你想要的樣子的一套系統。當重複的次數夠多,遇到問題時不需要經過意識思考的行為,蒐集夠多資訊將遇到問題的行為自動化後,我們就有更多心力去思考要怎麼處理其他更重要的議題,讓潛意識去處理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

而習慣如何幫助我們?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件事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講,一是結果,一是過程,最後是身分認同。

要達成一個階段性的結果或許不會太難,但是當達到了某個結果後,很可能便停止了,因為不知道下個目標是什麼,失去了動力。一方面也可能會因為認為一旦達到了某個目標,我就會快樂,但這樣的心態反而讓我們把注意擺在得到結果後隨之而來的快樂,反而忽略的過程中的風景與努力。

目標是短暫的,而系統是為了達到我們想要成為的模樣的手段,因此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

我們的目的,與系統,都是出自於一套信念,像是如果我想要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因此我可能會每天運動、少吃一些垃圾食物,而我的目的就是我要控制我的體重。要達到減少多少公斤也許不會太難,但也許你很容易又恢復吃宵夜與懶散的舊習,因此真正能支撐我們長期系統運作的,便是我們核心的理念,因為這才能支撐我們持續做出相對應的行為。

習慣就是前往你所期望的身分認同的道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你必須做哪些事情、改變哪些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決定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然後持續地執行支持這個信念的相對應行為。

所以問題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要如何養成習慣,有四個步驟。分別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讓提示顯而易見

環境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環境往往在你意識之外默默地影響了你,例如一項物品能取得的程度,會影響人們購買的意願,假如你家周圍充滿了星巴克的門市,你上班、下班都會經過,你要取得一杯咖啡就比較容易,因此往往是環境中一件事情、一項物品能夠取得的程度,會很大程度地影響你取得它的意願,人類的感官有很多種,觸覺、嗅覺、聽覺、視覺等等,而影響力最大的便是視覺。

人們選擇很大程度取決於它在哪裡,而不是那是什麼。習慣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我們的行為很多都不是由動機和選擇驅動,而是由最顯而易見的選項決定。

當你想要從事某件行為,就要創造相對應容易看見的提示,例如你想多練吉他,可以把它擺在房間隨手可得的地方,不要把它放在袋子裡;當你想要多吃水果時,就把水果擺在桌上。我們的環境比較容易讓我們不作為,因為看不見提示,而要讓我們去從事某一行為時,就創造一些明顯可見的提示去引導你的行為。

另一個方式,是把特定場域與特定行為做連結,避免把一個情境的行為與另一個行為混雜在一起。以我的狀況來說,當我想要在房間讀書或專心工作時,只要手機放在桌上或旁邊,我很容易就會拿起來滑一下,因此只要把手機放到視線看不到的地方,往往就能意外的提升專注力。許多人在床上或睡前滑手機,導致失眠,也是同一個道理,因為雖然你的身體已經在床上準備要休息了,可是你的大腦卻還在受到手機的刺激。

而如果新的習慣比較難從舊有空間建立,可以嘗試到新的空間執行新的習慣,如果在家真的無法工作,那就到一間沒去過的咖啡廳吧,以後如果真的需要專心工作時,可以到咖啡廳去工作。或是離開房間,到客廳、到另一個專為工作設計的桌子、椅子,而房間就只拿來睡覺和休息。

當我們在面臨選擇時,總是會選擇較不費力的那個,因此社群媒體和影片,才會總是佔去我們這麼多的時間。因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眼不見為淨,就像是小朋友總會在寫功課時玩他們超多功能的鉛筆盒或文具,但當把這些東西收起來後,他們自然更能專注於眼前的任務。當你看不見,你就比較不會受影響。

環境可以提醒你去做想要執行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可能提示你拾起舊有的惡習,當環境的提示一出現,很可能又會勾起那份渴望,一旦注意到某個訊息,你可能又會開始想要做某件事情,所以光靠人自身的意志力是很難去抵抗環境的誘惑的,更好的辦法是讓訊息消失在環境中,減少觸發的機會,當你想要認真工作時,就把手機放在隔壁房間或看不見的地方,並關閉網路;當你覺得社群媒體讓你變得狀態不佳時,就停止追蹤那些讓你心裡不平衡的帳號,或是關閉通知;當你覺得花太多時間在電腦上時,也許可以把電腦擺在較難取得的地方,每次要使用時都得花一番心力去拿它。

環境是一體兩面的,它可以誘發你執行你希望的行為,也能召喚出你可能又重拾的惡習。所以想要改變習慣,先從改變環境開始吧!

讓習慣有吸引力

當一個提示出現,如果它對你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你自然不會想去行動,因此,我們要讓這個習慣有吸引力,你才會有動力去執行它,而且會一直去重複執行。

一個方法是把原本就要做的行為加上想要從事的行為,如果可以做某件自己本來就喜歡的事情,之後那個你想要從事的行為,對你來說可能就會比較有吸引力一點。公式是這樣:做完目前的習慣後,做我需要的習慣,做完我需要的習慣後,我再去做我想要的習慣。

同樣地,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這裡指的環境是人、和社會,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想要被接納、融入群體,這是人的天性,因為一旦被排擠、冷落,我們便很難單獨靠自己生存下去。

而當你想要有歸屬感,就必須受到身邊,或重視的人的認同,而這些認同則來自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文化,可能在某一時期崇尚苗條的身材,那你就會希望自己是苗條的;而如果當另一個文化卻崇尚豐腴的身材時,你可能認為豐腴才是你想成為的樣子。

而模仿身邊親近的人、多數的人、和某個領域的佼佼者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你想要多騎單車多運動,那就加入騎單車的社團或社群,看到一群和你有著同樣信念的人,會比較有動力一起成長,一起從事某些行為,把這些行為當成常態,一個人可能走得比較快,但一群人卻可能陪伴的走更長久、更長遠。

我們不希望與身邊大多數的人不一樣,因為那會帶來壓力,你希望你是群體中的一員,而非特例。把自己放入自己認可、想成為的模樣的群體中,便是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的一種方法。

Photo by Tony Pham on Unsplash

而要戒掉壞習慣,就是要讓壞習慣變得沒有吸引力。

每個行為都有他的動機在,可能是被人接納、功成名就、解決身體不適,只是我們並不一定會察覺到動機,當我們有需求、有問題要解決時,就會尋求各種方法,而當我們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解決這種不安全或不適感時,就會一直使用這個方法,而這種方法就會成為習慣。

每種問題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像是感到焦慮時,有人可能會咬指甲、捲頭髮、抽菸,或是有人會透過運動舒緩焦慮,或是透過冥想、靜心等活動來解決焦慮,因此一個問題可能有好幾種解決方案。

當環境出現了一個訊息提示,我們便產生渴望,而只有在解決這種渴望時我們才會感到舒服,因此中間必須產生行動。當渴望與想要的狀態中間出現差距時,我們會感到不舒服,如果溫度突然下降了2度,我們會覺得冷,所以我們會採取行動,例如穿上保暖的衣物,來解決這種不舒服的狀態。

因此感覺與情緒決定了我們要採取怎麼樣的行動,而當習慣成為了解決某些渴望的方案時,你就會一再重複去執行那個習慣。

而當你覺得某項改變對你來說有困難或是痛苦時,有時候轉個念可以好過一些,只要把「必須」感成「可以」,端看我們怎麼去詮釋某些情緒,因為有時侯不論如何你就是必須去做這些事,但是就看你以什麼角度來看這些事情,把重點放在這件事帶來的好處,而非壞處。像是要工作上要上台簡報時,你可以把這種緊張的情緒,解釋為:我很興奮,可以有上台為大家解釋一個概念的機會。當想到運動時,把我必須每天運動30分鐘,想像成在每天辛苦的工作後,我有30分鐘可以什麼事都不用想,讓身體舒展的機會。

決定事情是好還是壞的,取決於我們的情緒,與怎麼看待事情本身。

試著告訴自己,避免壞習慣對自己其實是有好處的,你可以告訴自己,暴飲暴食其實只會增加你的體重,並不會真正的消除壓力,所以其實你並不需要暴飲暴食。其實你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因為那可能會讓你的身心更不健康。

讓行動輕而易舉

而要讓一件事情成為習慣,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頻率,就算有再多的計畫,沒有去實行也沒有用,當人在面臨選擇時,通常都會選擇較不費力的那個選擇,為了要減肥,每天要跑10公里太累了,但是躺在沙發上滑滑手機、吃零食容易多了,當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能量越多,你越難去採取行動,但當一項行動所需花費的能量越少,我們就會輕易地把那項行為養成習慣。

習慣是一個手段,一個過程,為了要抵達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而當中的障礙越大越困難時,我們自然比較沒有動力去完成它,但如果我們讓這件事情容易一些,我們就比較有可能持續的去執行他,我們要做的,是讓這個過程中的阻力小一點。

因此我們必須順著人性去減少阻力,如果我們要專心練吉他,那我們應該試著在只有吉他、椅子和譜的環境中練習,而不是試著在一邊開著影片的電腦或手機旁練習。與其強硬地透過意志力蠻力去執行一項習慣,不如減少中間的阻力,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從環境中去設計。

如果想要多運動,那就先把運動要用的衣服、器材準備好,在下班後就能馬上轉換好狀態去運動;想要多練習吉他,那就把音準調好,把器材、椅子都準備好,並把吉他擺在看的到的地方,讓自己更能輕易地進入想要的狀態。

再來就是一開始的決定性瞬間,想像一下,當我們在決定中午要吃什麼時,如果我們是走進一家蔬食料理店,理論上我們當然可以選擇任何我們想吃的東西,但你無法在裡面吃到肉;如果你走進了一家牛排店,理論上你可以選擇任何菜單上的食物,但你不會在那裡叫臭豆腐吃。

因此習慣是開始的那個決定性瞬間,而不是結果,一開始那些決定性瞬間,很大程度的影響了你之後的選擇,如果你一開始就選擇了一部很難看的電影,你還是會選擇較不費力的選擇,把它看完 。

習慣是起點,不是終點。

而要讓習慣開始,重點就在於要讓習慣容易開始,跑完全馬太困難了,先從每天跑10分鐘開始,;一次背完一整首曲子太難了,先從前奏、主歌開始;一次要讀完一整本書也許有點困難,那先試著讀完一章。我們不可能一次就達到完美,先求有,再求好。凡事都是透過琢磨而來的。

一旦一開始選擇的方向是正確的,要繼續做下去就會比較容易一些了,我們總要先做了,才能持續地修正。當我們想要練完一整首曲子時,先把段落都彈過一遍,再來慢慢修正其中的細節與情緒。有了標準後,才能優化,因為你不能改善不存在的東西。

同樣的方法,你也可以透過增加環境中的阻力,來讓一些壞習慣變得困難,例如當你想要專心工作時,可以把手機的網路關掉,或是擺在看不見的地方,甚至直接關機。我們要讓行動變得困難,重點在於要讓不做,比做來的困難。如果想要存錢,那就在每個月發薪水時,直接把錢放到儲蓄的帳戶,只把生活所需的花費領用出來;如果想要健身,那就主動報名課程,並且繳費,讓不去,或要取消變得需要額外行動,變得麻煩。

科技可以幫助你養成好習慣,也能讓你不知不覺中養成壞習慣。科技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繁瑣的決定,讓行動變得更容易,但另一方面卻也可能讓我們沒有意識的去思考我們的行動。我們可以透過每個月的自動提繳退休金,來為往後的退休生活規劃。但當我們掛在手機或電腦前,往往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因為影片和音樂會自己不間斷地撥放,你要停止他還要特地去按按鈕。科技與自動化帶來的缺點之一,就是讓我們只會從一項簡單的任務跳到下一項簡單的任務,而沒有時間去思考較為困難,但長遠來看更有益處的任務。

每天不經意的滑手機幾個小時,一年後加起來卻可能浪費了幾百個小時,而這些幾百個小時,卻可能讓我們去完成更有意義的活動。

Photo by Nathaniel Yeo on Unsplash

讓獎賞令人滿足

當一項結果令人滿足,我們理所當然更有可能重複那項行為,而帶來不愉悅結果的行為,則會被避免。

人類偏好立即的滿足,我們的大腦就是長這樣,但是現代生活的獎賞,卻通常都是被延遲的。我們辛苦工作,但是必須要等到下個月才會發薪水,我們每天努力運動,但減肥的效果卻要之後才會慢慢出現。而帶來立即性獎賞的,卻通常都是長期來看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減肥太痛苦,但是馬上去吃一個漢堡卻很容易;存錢為了未來不明確的目標較困難,但是馬上刷卡就能買下自己喜歡的東西。

我們的大腦偏好立即性的獎賞,而非延遲性的享樂,立即性的獎賞,會獎勵某行為,但是立即性的懲罰,會避免某行為。因此我們必須順著人性,對於長遠有益的行為,應該立即獎賞,而對於未來有傷害的行為,應該給予立即性的懲罰。

在初期,我們很難馬上感受到一項行為帶來的好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容易感到灰心或放棄。一開始減肥可能前幾星期、幾個月,不會馬上見效,但當你看到消失的肥肉,和線條的出現時,就比較能堅持下去。

我們可以在事情結束時,馬上給予立即的強化,例如當你每次運動完一次時,可以在某個帳戶裡存入一點金錢,讓結果令人滿足,或是讓自己看一部喜歡的劇,給予立即的回饋。同樣的,當你不想要某個行為出現時,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當你忍住衝動沒有亂買東西時,可以獎勵自己把原本想買東西的金額存到另一個帳戶,讓你離真正想買的東西更進一步,可能是一台車,或是一把吉他。當你覺得你又忍住或抗拒某一個壞習慣時,也可以找個能讓自己放鬆的犒賞方式,可能是去從事你喜歡的行為,可能是去騎單車,或是去泡湯按摩。

但最終我們是要內化到自己的身分認同中,一旦你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時,你就比較不需要外在的獎賞來驅動你,但是在還沒建立起這些認同時,可能就需要一些外在的誘因讓你能堅持下去。

追蹤你的習慣並且紀錄,也是一種好方法。追蹤習慣能帶來一些好處,最直接的就是讓你的行為目視化,能直接看到你每一次做了一件事後的紀錄,也讓自己從客觀的角度來觀察,不過度美化或批判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讓自己知道其實自己已經前進的很多,進步了很多,很多時候我們在過程中,並不一定會發現其實自己已經變好許多,但是在某一個瞬間,就會發現以前一些辦不到的事情,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卻是輕而易舉,這會讓自己更有動力堅持下去,不想中斷紀錄。最後則是讓追蹤本身就是一種獎賞,在完成一項事情後,把清單上的事情劃掉,或是完成後在某個框框中打勾,對自己來說都是一種直接,且目視化的滿足感,我們更有可能把重點擺在追逐的過程,而非結果。也許這個過程沒有目的,因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但記錄也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負擔,因為要從事某些習慣本身就夠累人了,還要花費心思去紀錄那些事情。因此我們可以善用科技的幫助,讓一些穿戴型的智慧裝置,或是手機,自動記錄下我們的一些數據,或是想要紀錄的行為,像是每天走了多少步,每天的睡眠狀況等。並且在執行完一項習慣後,馬上紀錄,不要拖太久。

我們也要小心紀錄也可能會帶來另一項反效果,就是讓我們太著重在追求數據上,而忘了我們真正追求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在意的是體重,我們可能會選擇快速但不健康的瘦身方式,而不是真正思考我們數據背後真正想追求的目的。當測量變成目標時,測量就不會再是個好方法了。數據只是一個回饋,在於幫助你看清你的行為,幫助你釐清整個大局的方向。

習慣的追蹤應該擺在適當的位置,有時候不能量化的東西也很重要,像是你的體重沒有變化太多,但是你的精神更好,每天也更有朝氣,那也是一種追蹤和紀錄的方式,是一種看見進展的方式。

最令人感到滿足的,就是知道自己在進步。

結語

而習慣終究是在幫助我們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習慣是達到目標的過程,因此我們已必須瞭解我們自己是怎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東西,不適合什麼樣的東西,因為要強迫自己變成不是自己個性的樣子,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必須搞清楚我們的個性以及優勢在哪,再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習慣。

習慣在於幫助你成為你想要的身分認同,但一旦你抓住了某個身分認同,那反而可能阻擾你成長,當你把一個身分認同抓得太緊,一旦你失去它時,你就會失去自己,無所適從,與其說自己是個健身狂,不如說自己是注重體態、健康,與飲食的人;與其說自己是個音樂家,不如說自己是個喜歡音樂、享受音樂,並喜歡創造音樂的人。習慣會把我們帶入某個身分認同,但我們的身分不是固定的,是變動的,我們可能是兒子、父親、同事、長輩,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覺察自己,並且審視、複查,才不至於讓自己陷入框架之中。

所以問題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就像輕日記的-我想變成我這首歌一樣

想變成什麼樣的人啊?

想要大家都會羨慕我

外表出眾 有才華 懂得生活

好品味 、有質感的那種

想變成這樣子的人啊

我要愛自己更多

該幽默的時候談吐就幽默

剛好的自信在對的time出手

你喜歡我嗎?

我好喜歡我

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

--

--

陳俊呈
陳俊呈

Written by 陳俊呈

讀心理,喜歡讀書,還有彈吉他,偶爾在這邊分享一些心得還有觀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