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可能認為所謂的天賦與才智是天生固定的,不能改變的,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在他出生那刻就已經在他腦中決定好了,但是透過新的認知科學研究,我們現在知道大腦隨時都有可能可以改變,形成新的連結並強化,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才能,有著無限的可能性,而這本書想傳達的思維方式就是成長性思維。
「成長性思維」指的是→相信自己能學習任何東西
「固定型思維」則是→認為自己的才智是固定的
聰明,這種形容詞是固定思維,乍聽可能是在稱讚一個人,但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因為他們會認為「我很聰明」,而之後碰到困難或搞砸時,就會覺得:「我不聰明」,會懷疑原來的固定想法,重新評估自己。
但也並不是不能稱讚,而是要把焦點放在他們做的事,而不是他們本身,贊許他們所做的努力與創意思維的方式。
學習金鑰#1
每次我們在學習,大腦的神經路徑就會成形、強化或連結
我們必須認知;我們一直在成長之路上,不要再對學習能力抱持固定型思維
我們在學習時大腦神經路徑會透過三種方式來發展:
1.形成新的路徑:一開始這條路徑很細微,但學得越深入,路徑就對變得越來越清楚。
2.強化既有路徑。
3.兩條原來分開的路徑形成連結。
不管是學習什麼領域,大腦的神經路徑都會出現這三種變化,而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必須透過學習而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學習時遭遇越多困難,大腦就會成長的越快,學得越多。大腦會依據活動的不同而改變結構,改善迴路,好完成任務。
我們大腦最顯著的特質就是適應力和改變、成長的潛力。
長久以來,學校和企業都認為一個人的才智是不變的,某些人就是有某些方面的才能,其他的人則沒有。認為一個人在學校或公司學不好是因為沒有才能,而不是因為老師教不好、環境不好,而是本身能力的問題。而這些偏見通常出現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科目中。
在舊金山聯合校區通過了一項決議,在十年級前,所有學生都學習同樣的數學課,直到十一年級才上進階課程。實施了兩年後,學區的學生幾何不及格的比率從40%下降到8%,十一年級之後學習進階課程的學生人數也多了三分之一。
而女性或有色人種通常被認為不適合學習科學、科技、數學等學科。不管是哪個領域,只要越多教授相信天賦的觀念,那個領域的女性和有色人種就越少。
天賦的觀念不僅不科學,而且還帶有有性別和種族的偏見。
這就反映出了固定型思維的錯誤觀念,認為某個領域只有少數人能學習,或是人天生就具有固定的才智,而有數不清的人被這種思維傷害。而能力分班更是固定型思維的表現,因為老師們會相信學生具有固定的才智,而用不同的態度對待學生,進而形成自我應證預言的效應。
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而「資優生」的觀念也不見得對孩子有幫助,資優教育主張應該給高成就學生更豐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但是一旦認為只有一些學生具有天賦,而這些學生達到一定的程度,資優教育就能給這些學生更有挑戰的教材,而其他的學生,如果也透過努力達到這樣的程度,應該要也能接受資優教育。對於那些認為自己沒有天賦和抱持固定思維的人來說,傳統的分類是不健康的。
另一方面,如果你相信自己擁有某方面的天賦,在之後碰到挫折時會更難熬,一旦碰到困難,天賦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不能問問題,只能回答別人的問題。
其實每個人的腦袋都還沒發展完成,一旦碰到困難,就會覺得痛苦,開始懷疑自己。問題不在於學科,而是讓自己相信沒有這方面才能的人。
所謂的天才和庸才都只是迷思,我們都必續透過練習,來發展大腦的迴路,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天才,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告訴他們,他們都還在成長,大腦還沒定型,有很多的成長空間。
解鎖大腦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大腦經常重組、成長、改變。
學習金鑰#2
每一次掙扎、犯錯
都是大腦成長的最佳時期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我們願意面對困難和錯誤,就能強化神經連結,提升學習經驗,也會學得更快。在我們犯錯時,大腦突觸的電流活動會增強,顯示大腦正在成長。
一般人常認為簡單好做的題目,能答對越多對學習越好,但卻恰好限制了大腦的發展。
密西根州立大學學者莫澤(Jason Moser)的研究團隊以磁振掃描儀觀察受試者接受測驗時的腦部活動,發現人在答錯時,腦部活動比較活躍,有增強和成長的現象,答對時腦部活動反而比較少。
而要讓學生能成長,就必須給他們進階的題目,挑戰他們理解的極限,並且在他們安心犯錯的環境,鼓勵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才不會被犯錯的恐懼和挑戰的困難擊倒。
也就是說錯誤能強化大腦路徑。
大腦是透過神經纖維互相聯結起來的網路,而髓鞘是則是包覆在神經纖維外層的脂肪物質,能強化神經訊號,並讓這些訊號傳輸得更快、更正確,如果我們不斷想著一個念頭或做一個動作,髓鞘就會包覆著神經路徑,強化某些迴路,我們的思考、動作就會變得更順暢、敏捷。髓鞘能強化神經訊息的傳遞,慢慢加強神經路徑。在練習的過程中,髓鞘會一層一層的把神經纖維包覆起來,每增加一層,技巧和速度就更加純熟。
但錯誤指的並不是故意犯錯,因為那代表你本來就知道答案,而知道答案了還故意犯錯,那只代表耍笨。對於大腦的成長沒有什麼幫助。
其實,學生不想面對困難是因為他們有固定型思維,認為自己就像別人說的「聰明」或「笨」,而碰到困難會掙扎、痛苦,就代表他們不夠聰明、不夠好。
看一個人面對失敗經驗的方式,就能看出這個人是否已經擺脫困難和挫折的束縛,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面對困難的挑戰時,相信自己能夠成功,但在失敗時,成長型思維也告訴我們,即使失敗,依然不屈不撓,認為這代表自己做的事情很重要。在事情進展順利時,當然或覺得自由自在,但當處於逆境,碰到挑戰或困難時,特別需要擺脫這種束縛。
我們現在知道大腦會不斷成長、改變,也知道犯錯和掙扎有助於學習和成長。固定型思維已經影響我們的世界非常深,犯錯和掙扎正是讓我們得以擺脫固定型思維迷思的兩大關鍵。只要了解我們可以學習任何我們想要學習的東西,並且接受挫折和困難的挑戰,就能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而且廣度更深。我們也終於能擺脫認為自己必須知道一切的想法,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與人分享這份不完美的想法。也因為不必再擔心別人認為自己無知,而有勇氣去追求挑戰,展現無限的潛力。
學習金鑰#3
如果我們改變自己的信念
身體和大腦本身就會跟著改變
只要改變我們對自己大腦、身體的看法,大腦和身體就真的會出現變化。只要你相信。
史丹佛的研究人員愛莉亞‧庫朗(Alia Crum)在21年間蒐集了61,141人的數據。發現參與這項研究的人如果相信自己運動做的夠多,比那些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多的人健康,儘管兩者的運動量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對運動抱持負面想法的人,比抱持正面想法的人在往後十年的死亡率高出71%。
還有一項以飯店房務員為對象進行的實驗,他們把房務員分成兩組,告訴其中一組(實驗組)他們每天工作的運動量符合衛生署的建議,有益健康。另一組則為對照組,不告知這樣的訊息。儘管這兩組房務員的行為沒有改變,在實驗介入四周後,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體重減輕、血壓降低、體脂肪減少、腰臀比和BMI指數也變得更理想了。
這項研究顯示我們對自己運動情況的看法可能讓體重下降、改善健康。這種信念的改變,甚至連身體功能也出現變化。
新的研究甚至指出,我們可以藉由集中精神發展肌力,讓自己變得更壯或是樂器彈得更好。研究人員把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想像自己的手指在一個平面上用力,另一組則是實際把手指放在平面上用力。想像組持續練習十二週,每周練習五次,每次十五分鐘。結果顯示想像組的指力增加了35%,而實際訓練的那組,指力增加了53%。
研究人員解釋,即使肌肉沒有實際動作,只是靠著想像自己在做運動,這種頭腦訊號也能增進皮質輸出訊號,提升肌肉的表現。如果我們集中精神在肌肉的發展上,透過腦部訊號的強化,肌肉還真的可以增強。
只要對自己的看法不同,能改變大腦的運作方式,也就真的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命。之前提到大腦在遇到挫折、困難時活動得會更活躍,如果用正面的想法去面對,大腦也會出現較正面的反應,大腦的韌性和適應力就能增強。相反的,如果相信自己無法解決問題,大腦的活動也就較為低下,結果真的無法解決問題,這些都是天賦和迷思帶來的有害後果。
也因此,幫助人們發展成長型思維就很重要,雖然這不是一個馬上可以改變的信念,但的確是可以改變的。想要改變就必須認知到:過去的失敗並非自己本身的問題造成的。也不用執意想成為專家,勇敢面對各種情況,大方承認自己也有不確定的地方和脆弱。
但我們也必須小心「偽成長型思維」,也就是對思維方式的誤解,這種思維會告訴別人他們就算失敗,只要再努力一點,也稱讚他們的努力,但是這種讚美反而會變成一種安慰的效果。應該把讚美的重點放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進步,就需要幫助他們找出其他策略或方法,關鍵在於,讚美必須和有效努力連結。
改用好奇心和與人合作的方式來摸索出不一樣的答案,只要換個角度,人生就有更多的可能性。
學習金鑰#4
如果你能從多個層面來思考
神經路徑和學習成效皆能不斷增強
要培養成長型思維,除了告知改變思維的方式和價值,如何給予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很重要。如果只光是知道要改變,卻沒辦法得到適當的幫助、意見或體制上的協助,改變只是口號,必須以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學習。
研究人員朴俊求(Joon-koo Park)和布蘭能(Elizabeth Brannon)在報告中提到,如果兩個視覺路徑的腦部區域(腹部及背部視覺路徑)能互相溝通,就能增進數學的學習與表現。這代表我們除了傳統的概念、公式方式來學習數學外,也可以透過文字、圖像、模型、表格或圖表等方式來學習,如果能促進更多不同的腦部區域溝通,就能強化學習的經驗。而這當然也不限於數學的領域,如果大腦在學習時,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跟學習,就能刺激各個不同的路徑,強化大腦,讓學習達到最佳成效。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帶領的一個團隊研究大腦,他們研究各個領域的頂尖好手大腦,發現這些人的大腦不同區域之間出現比較多的主動連結,兩個大腦半球間的交流較多,思考也比較靈活,大腦間的溝通較頻繁,但這種溝通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學習發展出來的。
不管是任何科目,多角度的學習都是很重要的,例如可以用音樂、影片、雕塑或是各種能創造大腦溝通發展機會的方法。靈活的大腦是來自於不同腦區一起合作的結果,而如果我們能用各種方式來探索不同路徑,以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概念,各腦區就有機會可以互相溝通。
這樣做不只能刺激大腦的發展,更能讓知識更加深化,刺激更多不同的神經連結,更能讓知識不再只是文字跟數字,而是變得生動、活潑。
而這種學習方式的另一個好處是,當你碰到困難時,你會知道還有別條路可以走,不會再停滯不前或放棄,而是尋找另一個方法來嘗試。
條條大路通羅馬。
學習金鑰#5
思考速度並不是衡量才能的標準
如果我們能以創造力和靈活
來面對想法和人生
就能有最大的學習成效
一般常見的迷思認為某個科目要學得好,思考就一定要快,但這樣卻會犧牲學習的深度。腦神經科學家貝洛克(Sian Beilock)研究人在壓力下的大腦反應。我們在計算時會運用到大腦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區域。這個區域是短期記憶的心理運作層面,用來儲存及提取短期記憶的訊息,以激發長期記憶的運作。也能夠透過練習來發展、強化。貝洛克指出,如果我們在沮喪或壓力的情況下,工作記憶的區塊就會受到阻礙,所以在你緊張時,平常再熟悉不過的東西,都會突然消失不見,腦袋變得空白。
一個人學得快雖然能強化已有的神經連結,但這種連結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考前臨時抱佛腳的東西,通常在考後也都忘得一乾二淨了。大腦神經連結與突觸的增生需要較長久的時間。
而過度強調學習速度的傷害是會讓學的慢的人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如果只重視記憶,那記性好的人拿到了好成績後,就也不會再進行更深入的知識學習,反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我們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這些知識會在大腦佔據很大一部分的空間,大腦如果已經知道這些知識的意義並和其他已知訊息做連結,會佔更大的空間。但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知識會被壓縮,方便日後快速提取。
如果對於學習的經驗比較開放,且沒有時間上的壓力,那麼在學習上會自由很多。不會因為害怕犯錯而只使用制式規則和公式來思考,因為不同的方式都能達到同樣的目的,也能夠更放心去嘗試。
只靠記憶,這樣最多只能讓事情持續運轉,但卻無法為社會帶來突破或創新。
學習金鑰#6
與人連結,接觸不同的想法
可強化神經路徑、增進學習成效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數學家烏瑞.崔斯曼(Uri Treisman)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時,發現修微積分的非裔美國學生當中有60%都會被當,但華裔美國學生卻都沒人被當,於是他開始探詢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
最後發現因為非裔學生都獨立解答,一但碰到困難,就認為自己沒有辦法解決而放棄了;而華裔學生則會一起合作。
但在烏瑞和研究團隊設立了工作坊後,參加的學生一起研究數學題目,結果兩年後,非裔美國學生的不及格率降為零,而且表現甚至還比參加工作坊的白人和亞裔同學好。
放棄的原因就在於他們認為要學習的東西很困難,覺得總是一個人奮鬥,但如果能合作,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困難的地方,在學習的過程中,碰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情。
神經科學的研究也顯示人在合作時,大腦內側眼眶額葉皮質和前額葉網絡會變得活躍,後者有助於執行功能的發展,這兩個區域也被稱作社交大腦。
而如何學習會有比較的成效呢?透過開放和應用式的專案學習可以達到這樣的結果,透過專案學習的學生必須先完成一些課程,然後運用這些學習到的東西,這樣的學生比較能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在全國考試中成績也進步很多,表現會比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好,因為他們把每個題目都當成思考的機會,而且能運用各種方法。至於接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只會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解題。
(一)開放思想
而為了與人良好互動,必須要有開放的思想,學習尊重差異。如果心態封閉,就會認為凡事只有一種想法、一個正確答案,不重視差異和多元。而如果能改變視角,就能改變人和人間的互動方式,了解這個道理後,就不會那麼自我中心,不會只堅持自己的作法,知道會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二)開放指導
而為了要讓學生能有開放思維和尊重差異與多元,則必須用開放式的指導方式,如果能鼓勵人欣賞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不但能更了解自己,也能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別人,問別人是怎麼看待或是怎麼解釋,不做評斷,就能讓人感覺受到尊敬。這樣的態度能建立連結,帶來更有價值的對話、增進關係、思考和工作成果。
(三)擁抱不確定性
在跟別人談話時,不必再堅持自己總是對的,比較能接受不確定性,再碰到困難時,會比較知道如何應變,尋求資源與協助,不必假裝自己什麼都會什麼都知道,接受了不確定性,而不會再害怕別人批判的眼光,大家一起加入分享想法,會有更好的成果。不要把一起工作的人和學習的人當成競爭對手,要把他們看成合作對象,用開放的態度來面對他們,並和他們建立長遠的連結。這些都是改變人生的關鍵。
其實傳統的固定型思維就像是心理學上的自我應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樣,一旦我們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與想法,不管有意無意,最後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想法與作為,導致最後真的讓這個想法或判斷成為真實的。
一旦我們認為自己的才智與能力是固定的、無法改變的,某些人就是有某方面的天賦和才能,那我們就大大限制了自己大腦的發展機會。但現在,我們透過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知道了大腦成長與發展的潛力,也就是成長性的思維方式,我們將能擺脫自己對自己的限制與束縛,能更放心地去犯錯和學習,因為知道沒有人必須什麼都會,而在犯錯和挫折時,更是大腦學習的大好時機,知道大家學習上都會碰到困難也就不那麼害怕了。
進而能與更多人有討論的機會,獲得了更多不同思考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來學習知識與學科,當碰到困難時,你會知道,並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也就不會認為自己是個笨蛋,害怕會被大家戳破。
所以,當有人說,你無法學會一項事情、或沒有才能或才智做某些事情時,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不是學不會,而是還不會而已,我們的大腦都還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