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認為的「經濟人」是指擁有絕對理性,能整合一切資訊以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人,但我們現在知道人不是全然理性的,就像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說明的,人非常容易受到環境的訊息影響,而不自覺地做出看起來不合理的行為與決策。而這也就是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架構,強調的是人的「有限理性」。
行為經濟學是從心理和腦科學取向,來研究人的決策和行為,因此行為經濟學的很多概念都不只能在經濟行為中觀察的到,從投資股票、買保險,到打疫苗、保險、減肥、避難等等地方,都能用行為經濟學的概念來解釋,因此想整理出一些個人覺得很實用或很重要的概念。
1.確定性效應 Possibility Effect
確定性效應指的是,人在面對確定和沒那麼確定的選項時,會給予不同的評價,主要是來自於人厭惡風險,想要規避的心理,在計算效用時,人在10%~20%時,會對於預期效用過於樂觀,而在80%~90%時,反而感受度不會那麼高,在30%~40%時,做決策時使用的機率和客觀機率才較為相符;但在從0的機率提升到微小的機率時,人會過於樂觀,而當確定的機率從100%變成有微小風險時,人就會不成比例的產生危機感。
就像是之前疫苗接種的問題,就算致死率非常非常小,可能好幾萬人中,才可能會有一個人因為打疫苗死亡,整體來說可能比例還不到0.01%,但因為經過媒體渲染,放大那少數的偏離值,導致大眾對疫苗的安全有疑慮,這就是一種對於預期效用機率的乖離。
2.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是指人在面對收益和損失時,損失的效用大概是收益的2~3倍,反映出人在收益時對損失的厭惡,而如果是在損失時,則會尋求風險。而參考點是以目前的狀態為基準點,所得增加就是收益,減少就是損失,從圖中可以看到人在一損失時的感受,大於收益時的感受度,損失時的斜率比較大,就算只是一點點的損失,也會讓價值大幅減少,所以人會傾向規避損失。
3.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
框架效應是指,在同樣的背景條件下,面對同樣的內容,但是使用不同的描述,人們會選擇聽起來比較有利的選項。例如一項考試通過率為80%。
在描述時強調獲利的方式:參加這項考試的人,有80%都會通過考試。
強調損失的方式:參加這項考試的人,有20%都會失敗。
強調獲利的方式,會讓大部分的人接受這個條件,而如果是強調損失的話,接受考試的人就會大幅下降。
4.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是指人在擁有某項資產後,會對於該資產的評價大於沒有擁有的時候,跟厭惡損失緊緊相連,會在決策過程中產生偏見,也就是圖1-4所表現的,所以在賣出物品時,會以較高的價錢賣出,大概是2~3倍。
而維持現狀也就是一種稟賦效應,人會以現在的狀態來當作參考點,因為害怕損失的心理,所以也就害怕做出改變,因為不知道做出改變後的生活會是虧損還是獲益。就算一直抱怨工作很爛,還是一直待在位置上,不敢離職,怕自己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抱怨生活爛但又不改變,因為害怕改變後的不確定性。
5.現在偏誤Present Bias
也就是看重當下利益、低估長遠利益。以減肥來說,明明知道健康的體態是比較健康的,但是現在想大吃大喝的價值(近利)大過於未來減肥的價值,所以減肥永遠都是明天的事,因為當下享樂的價值,大過於減肥所帶來的不方便與難受,所以很多人都是制定了計畫,但是都做不到,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利益,所看到的視野也不同,如果是站在很近的利益面前,就會看不到遠處未來利益所帶來更長遠的效益。
而要防止現在偏誤,可以用承諾來確保計畫的實行,例如為了存錢,定期從薪水扣除一筆錢到一個暫時不能提領的帳戶,或是規定把要完成的工作或作業,分割成更小的單位,例如把原本期限為一個月後要完成的工作,分割成為一星期要完成多少,一天要寫多少作業,想想我們的暑假作業就知道了,一定很多人是到了暑假最後幾天才飆完暑假作業,但是如果把暑假作業分割成每星期、每日要完成的部分,不但工作品質比較好,還能確保自己的進度。
6.捷思法
捷思法的這個概念,在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中已經說明過,在專注度、心理資源被其他事物佔領時,思考能力受限下的決策,會使用直覺的方式,也就是能最快得到答案的方法。在幾種捷思法當中,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如下:
沉沒成本謬誤:
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了且收不回的成本,但人會想要收回已經回不來的成本,所以才會在投資時,就算價格一路下跌,也不設停損點,尋求風險,想著一定會反彈;或是在賭博時,覺得下次一定會贏,就算現在已經輸到脫褲,因此不願放手,想追回已經回不來的成本,不願那些成本成為浪費。
回歸平均值:
在偏離平均值的極端數值出現後,數值下次有很大機會又回到和平均差不多的狀態,這只是因為統計上數值本來就有更大的機會接近平均值,也就是常態分配的概念。
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這個概念,像是這次考試考得很爛,所以去做一些奇怪的儀式或是求神問卜,下次成績就比較好,就誤以為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或者因為身體出了狀況,就信民俗療法或偏方,試了之後身體變得比較好,就以為偏方有用,但只是因為身體維持健康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所以就誤以為民俗療法有用。生活中到處都是回歸平均值的概念,只要知道我們所有的行為和表現,都有著一定的平均狀態,就會知道一旦出現了極端的異常值,也只是統計上機率的問題而已,不管你這次表現得多突出或多爛,下次都有很大的機會會回歸到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