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閱讀量,大概也是40本書左右吧
2020年也快要結束了,想簡單記錄一下今年閱讀的心得
挑了幾本今年看到,但不一定是今年出版的書;也有些是舊書,只是現在才看或是重讀,覺得最值得分享的書。
1.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忘記是在哪本書中看到這本書的名字。一般人想到心理學,應該通常不會認為會跟經濟學有什麼相關,但是作者Daniel Kahneman本身是心理學博士,卻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過去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但是心理學的研究卻發現人是很不理性的動物,常常會做出一些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的抉擇,非常容易受到環境或暗示的影響,而想要用心理學方法去重新解釋人類經濟學中的行為抉擇,就是行為經濟學。
書中講了腦中的兩個系統,分別處理熟悉和不熟悉事務的路徑和原理,我們常常是在我們不以為意的情況下做出抉擇和行動的,而人只是沒辦法去意識到這樣的過程,因為腦中處理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書中還說明和舉例了很多人類是多麼不理性的一種動物,還有就是統計的部分,學心理的人一定都會學過統計學,因為必修,但是書中把統計的概念直接用生活中的案例來說明,我覺得還蠻有趣的,讓人會覺得統計其實意義上來說是還蠻有趣的一件事嘛,就像線性回歸。
但是大概讀到後半部的時候,發現越讀越不對勁,因為翻譯得越來越怪,前半部還算有用心去理解整個脈絡和想要表達的東西,後半部就有種...只是把英文單字翻譯成中文的感覺...讀到有點...不悅?而且譯者還在書中一直加入注釋,把個人的一些生活經驗跟體驗想要跟作者書中的部分做連結...我覺得啦...實在是很不必要,這已經是一本很棒的書了,一直加注釋只會一直打亂節奏又很擾人,我並不想知道妳的生活好嗎?這本又不是妳的書阿....,有種這本好書被大大大大打折扣的感覺。
2.聽情歌,其實我們聽的是……
這是一本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聽音樂時的一些心理歷程,裡面講到了像是現今流行音樂最常見的主副歌曲式、歌詞、還有為什麼主副歌的曲式會這麼讓人喜歡、洗腦,以及所能製造和帶出的情感張力等。
看完這本書以後會對歌曲的形式和結構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因為通常學音樂、學樂理的時候,不太容易會有這方面的資訊,但是台大的蔡振家教授從認知心理的研究角度來嘗試解釋〝為什麼音樂會好聽〞這樣的問題,我覺得對於之後在彈奏或演奏音樂的時候,會更了解該怎麼做,是還蠻有趣還蠻有用的一本書。
3.終結憂鬱症 :憂鬱症治療大突破
The Inflamed Mind:A radical new approach to depression
這本書真的是今年看過最讚的書前幾名,真的很棒,這本書是從免疫的角度來看憂鬱症和治療,憂鬱症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包括社會、心理、生理都會影響,過去人們太注重在心裡,現在則是太注重在生理,但其實太過失衡都不是好事。多虧了現在科技的進步,腦科學和神經科學有了長足的進展,讓我們對腦內和身體的運作機制更加了解,也對很多疾病和治療有了更新的發展。
而這本書就是在說明身體的發炎會造成腦內也發炎,也就是憂鬱的機制,所以其實理論上來說,某些治療發炎相關的藥物,對於某些特定的憂鬱症患者來說應該是會有療效的,因為憂鬱症的療法有很多種,包括不同種類的藥物、認知和行為的療法等,而因為憂鬱症的藥物一開始並不是被設計來治療憂鬱症的,只是一種藥物下的副加作用,所以憂鬱症的藥物在一開始就並不是很清楚要投藥的目標,所以某些憂鬱症才會那麼難以治療,而這本書就提供了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憂鬱症,也就是免疫的角度,來看發炎和憂鬱之間的關係。
裡面雖然有一些專有名詞,但資訊量不會過大,感覺每個地方每個章節都是精華,缺一不可,整體來說是一本相當精簡的科普書籍,用很易懂的方式說明憂鬱和身體運作的機制,不管是對於憂鬱症或是心理治療,這都是一本相當讚的書。
4.寄生大腦 This Is Your Brain On Parasites
微生物從好幾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而細菌和疾病更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天敵,但人們卻又常常忽略微生物的影響力,認為他們是低等生物,沒什麼好研究的,但是這本書裡面講了很多微生物如何操控宿主或甚至外在環境的例子。
微生物跟駕駛人發生車禍的機率有關、跟政治的傾向有關、甚至跟飲食文化有關;在赤道附近的住民因為環境潮濕,比較容易滋生細菌,因此料理常使用像是薑、蔥等這些香料,能殺死細菌,而越靠近寒帶的居民的料理方式反而比較簡單,因為食物比較不容易腐壞,蠻有趣的。
不只是人類,大自然中也到處可見微生物操縱宿主的行為,像是把螞蟻變成殭屍,做出些本來不該有的行為,讓自己暴露在更危險的環境中,像老鼠和蜜蜂也是相同的例子,微生物就像是機器中的駕駛員或操作員,操作著生物這一副巨大的軀體,去完成自身的繁衍。
5.擁抱黑暗:光電學家教你健康好眠的實用手冊
對於一個睡眠品質非常爛的人來說,這本書是還蠻有用的一本書,藍光對眼睛和人體有害應該大家都知道,而現代人因為使用手機、平板、電腦而接觸藍光的時間又那麼多,導致的失眠問題更是現代人的通病,這本書就說明了一些像是燈泡的優缺點,還有色溫的影響,一般人可能都知道藍光的光害,但不知道其實深藍色或甚至紫光帶來的傷害是更大,而接近自然光的橘光和燭光這些光,是對人體較友善的光。
褪黑激素是影響我們睡眠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它能調節人體的生理時鐘,而在夜晚接觸過多的藍光就會使褪黑激素的分泌減少,導致睡不好、無法入眠,影響到隔天的精神狀況。其中還包括像是夜晚入睡時的環境,像是路燈、小夜燈等等也都會影響到睡眠的品質,在燈光照射下的睡眠甚至會讓憂鬱的程度變高,或甚至跟得癌症的機率有關。
至少在看完這本書後,理論上知道怎麼做會讓睡眠品質可以更好,也知道可以如何改善睡眠品質,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識,可以幫助現代人來改善睡眠的品質,是還蠻有用的一本書。
6.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算是一本很經典的書,達爾文試圖從物種的角度來解釋演化,但是這本書試圖從更小的角度,也就是基因來解釋演化。
簡單來講的話,就是基因,也就是古早古早的複製者,基本上都是為了延續自身的生存,所發展出來的一系列策略,在我們巨大的身體中操縱著我們,但其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後面的篇章,一些看起來利它無私的行為,從基因的角度來看,或許是自私的,而自私並不是褒或貶,只是因為它要延續自身的生存,比如像是父母親照顧子代的行為,或是動物間的互利行為,也許從物種或群體的角度看來是一種無私的表現,是為了順利延續後代生存。
而後面談到如何會讓物種有較好的發展時,更是讓人覺得很深刻,在經過測試後,發現如果是做出對對方比較有利的行為後,能讓物種發展的更好,而且就算是一直做出自私的行為後,在經過了很久很久的時間,最終整個群體還是會演化成做出利他的行為,這也就是所謂的善良吧,善良的抉擇能讓整個物種發的更好,對別人的好,終究會讓整個群體都好,而這不是說說道理而已,而是原來真的大自然就是這麼運作的,真是感到欣慰(?)。
7.愛的藝術 The Art Of Loving
記得一開始是在大學作報告時,認識到這本書的,裡面的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被愛,所以我愛」,
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一開始真的是有看沒有懂,反覆看了幾次後才能慢慢理解,後來也去找了它其他的著作來讀,但我覺得這本愛的藝術是我比較認同的。
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藝術,而藝術是需要學習的,更是一種能力,是需要去練習的,不是一碰到就會的,而人常常把愛的問題歸類為被愛而已,卻沒有發現其實是因為自己沒有愛的能力,愛是一種核心的人格特質,只是透過一個對象去實現它而已,並不是妳只能愛一個人,而那並不是愛,那是自私。
裡面講了很多我蠻喜歡的理念,包括像是個人的完整性、愛的對象的差異等等,這不是一本狗血或心靈的書,我覺得這是一本有智慧的書,談愛的書,它並沒有教妳該怎麼做,只是靜靜地說給你聽愛的本質是什麼,而且裡面也有非常多金句,就像是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則我愛所有的人,我愛全世界,我愛生命。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則我必能夠說「在你之中我愛一切的人,通過你,我愛全世界,在你生命中我也愛我自己。」
非常推薦大家去看這一本書。
小王子 Le Petit Prince
其實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會突然想讀小王子,也許以前讀過,但我根本不記得在說什麼,但也許現在讀來,正好是時候,因為當時我們太小,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像小王子太小無法理解玫瑰,不知道該怎麼去愛她。
小王子中的文字簡單、真誠、乾淨、優雅,卻蘊含了許多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就像狐狸說的: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只是人類忘了這個道理。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也希望我們能不要變成那些星球上的奇怪大人,不是用數字來認識一個人,而是因為他很可愛、會笑,他還想要一隻綿羊,一個人想要一隻綿羊,就是這個人存在的證據。
9.NiceChord 好和弦:Wiwi寫給想做音樂的你,厲害的人都在用!超過80個寫歌、編曲創作原理
一直以來都有在看好和弦頻道的影片,就是因為覺得自己樂理很爛,想把樂理學好,而好和弦的影片總是用一種有趣又易懂的方式來講解艱深無聊的樂理,對想學樂理的人來說真是一大福音阿!
而現在好和弦出了實體書當然要支持一下,發覺台灣人好像都有這種,會彈,但是不知道在彈什麼東西的感覺,而要理解曲子在幹嘛樂理絕對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學好樂理可以幫助在彈奏上更自由更得心應手,而不是只是把譜上的曲子彈出來而已,也是很多台灣學音樂的人會有的現象。
而現在有了這本實體書,不管是對於想學樂理,或是對樂理已經有些基本認識的人,都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書,當然最好還是要服用影片一起搭配起來會更棒,因為音樂是用聽的!只看文字是很難感受的!
以上 就是我2020年度的個人好書分享
明年繼續讀,不知道會讀到什麼書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