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

陳俊呈
7 min readNov 23, 2019

--

根據書中提供資料,全球憂鬱症人數已上升到3.5億,到了2020年憂鬱症將會成為最主要的精神障礙。根據福衛部的統計台灣在2017年有264萬人曾經因為精神疾患相關困擾尋求過醫療協助,同樣在2017年台大也發表了一篇兒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結果發現百分之28.7的孩子患有任何一種精神疾病,百分之三的兒童有自殺意念,百分之0.3有自殺行為;同時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也指出憂鬱症已經成為全球人口導致身心失能的最主要原因,自殺更在15~29歲的年輕族群中成為高居第二的死因。

但是這些狀況並不是平均分散在人群中,英國的心理健康基金會(Mental Health Foundation)2017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你是窮人或是低受入族群,那麼你患心理疾病的機會便會更高。(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Surviving or Thriving ? The State of the UK’s Mental Health 2017.)。

簡單地說,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就是我們所生活在的經濟和政治制度-資本主義,造成今天高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在一個不是以剝削和壓迫,而是以平等和民主掌控為基礎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精神痛苦的程度會相對來的低。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1950年代開始,不同版版的DSM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就為精神科醫師提供精神障礙的分類,而從第三版開始,不再專注在理解精神疾病的起源和本質,轉而專注於精神科醫師唯一聲稱能知道的事:觀察到了什麼?並為各種症狀列制清單,以憂鬱症為例,八種症狀中要符合五項才能被診斷為憂鬱症(例如睡眠困難、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食慾不振等),雖然改善了信度,但效度並未上升。而在DSM第五版出版後,診斷人數大幅上升,大藥廠也為這些病患收產更多的藥,獲取龐大利益,促使精神醫學從業人員跟藥廠產生財務上的密切合作,但DSM第五版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常將正常的悲傷化為精神障礙,而在降低了評鑑門檻後,更多人會被貼上不必要的標籤,尤其是兒童與老人。

而只做臨床上的觀察的缺點就是,忽略了社會、文化和經濟等的脈絡,推動日常生活醫療化的,不是出於人道關懷或利他主義,反而是資本主義的競爭。

異化與精神痛苦

首先,在資本主義的體系下,工人們無法決定自己所要生產的產品,這些決定是由雇主來做出的;第二,勞動過程本身讓生產者詩似了掌控權,馬克思認為工作不是狹義的有償勞動,而是具有創造性的、有意識的活動。然而在資本主義體系下,這些活動的目的和最終的產品,都是由他人所決定,工作過程通常也是如此,也就無法從工作中獲得甚麼成就感。

第三個層面,則是人類彼此間的異化。最明顯的關係異化就是擁有生產資料的人和被他們所控制的人。在資本主義的驅動下,資本家們互相競爭,另一方面也在與工人們競爭。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分化工人,工人的勞動力成為了勞動市場上出售的產品。為了爭奪資源而相互競爭,並創造由物質堆積出的世界,使社會分裂的更加嚴重,工人無法掌控生產線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在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和凱特.皮凱特(Kate Pickett)所著的《收入不平等》(Inner Level)中也提到不平等的社會和地位低落與失去掌控感導致的相關心理和社會問題。

在資本主義的體制下,我們在職場中喪失了對自己的掌控感,從工作到生活,異化否定了人們塑造自己生活的能力,挫敗和絕望感伴隨而來,進一步導致暴力行為和犯罪,而這也可以在《收入不平等》(Inner Level)一書中看到相關的研究與相關結果,包括監禁率、未成年懷孕生子、兇殺率、肥胖率,尤其在不平等的國家中更為明顯。

換句話說,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想表達:沒有任何情感上的痛苦是「先天的」,也就是沒有證據能證明它是大腦患病或是基因缺陷的關係;反而有更多的證據顯示情感痛苦是由於極端的不平等所導致的,處於社會底層或弱勢的族群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的無能而造成這樣的結果。

精神痛苦的根源不再於某些特定的政策或是意識形態,而是根源於我們的體制,也就是資本主義,它剝奪了我們對於生活的各種掌控權,否定我們的最基本需求,無法以有創造性的方式來看待事物,所以不論從哪個面向來看,例如增加勞動時間、競爭壓力的上升、人際關係間的孤獨,都讓我們把焦點轉回到我們所生活的體制中,資本的驅動力來自於累積資產的需求,而不是基於人性考量的情感需求,因此真正能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是創造一個更加貼近人類需求的社會與體制,而不只是為了資本的累積。

打造一個全新的社會

Photo by Dewang Gupta on Unsplash

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和凱特.皮凱特(Kate Pickett)所著的《收入不平等》(Inner Level)第九章中提到,如果要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核心概念就是要縮減貧富的差距,因為貧富差距與社會關係品質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在人類的歷史中,有九成的時間都是非常平等的,現在的資本社會其實只存在非常短暫的時間。當經濟的成長已經無法再為人民帶來更高的幸福感時,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透過縮減貧富差距來提升人際間的關係,讓物質與社會環境變得更加理想,從而真正提升生活幸福感,削減浪費社會資源的競爭,藉此消除炫耀性的消費風氣,人們就會更願意為共同的生活利益而行動。

首先,減縮貧富間的差距,地位的重要性也會相對下降,這樣人們在社交時也比較不會那麼焦慮,不會需要那麼多的酒精或藥物來排解焦慮,舒緩人際的緊張感;也更不用以自戀的形式偽裝自己,人際相處起來會更輕鬆自在,社會也能更符合人類基本的社交需求。

第二,我們必須擺脫以地位和消費為重的觀念,利用逐漸增加的生產力來擴充閒暇時間,降低工作的需求。用增加的生產力來減少工作時數,而不是用生產力來提升所得與利潤,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與朋友,投入社群的生活中。

第三則是推動民主員工制度,整間公司和旗下員工的所有權能被一小群人的決定就被買入或賣出的這種制度,必須要被改善。公司內部分明的階級制度、線性管理的階級落差,讓許多員工無法掌控自己的工作內容也無法參與決策。在合作企業或員工持股事業中,每位員工都必須負責管理公司,企業內部將不再存有明顯的階級差異,大家都必須對公司負責。人類發展的下一步,是要在工作環境中也落實民主的價值。

最後一個,是平等社會提供的健康與社會利益。如果能縮短社會的貧富差距,受社會梯度影響的問題也會獲得改善,在平等的社會中,人們的身心狀況較佳、兒童福利較佳、暴力現象也比較不常見、毒品問題較不氾濫、服刑比率也較低。當貧富差距越小,人們的社會心理幸福感就越高。

如果社會能夠更平等,經濟與政治目標就不會出現分歧,人們也能更為共同利益而行動,唯有全體人民對社會改革抱有共識,政府的政策才能順利推動,要消彌貧富間的差距,讓全人類過著更好的生活品質,唯有懷抱這種展望,人們才能下定決心,投入改造社會的遠大抱負。

--

--

陳俊呈
陳俊呈

Written by 陳俊呈

讀心理,喜歡讀書,還有彈吉他,偶爾在這邊分享一些心得還有觀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