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肯定都有些必須面對重大考驗的時候,像是:面試一份工作、向客戶提案、上台報告、約會、比賽、辯論...等,這些令人膽怯的片刻,努力想把自己最好的表現拿出來,這些時候必定要保持鎮定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做出良好的進展,而「展現最佳狀態」(presence)則賦予我們這種力量,對抗這些對未知的不安。
什麼是「最佳狀態」?
「了解並能夠自在地表達自己真實想法、感受、價值觀與潛力的 一種狀態」,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相信,那你要怎麼說服別人?當你在述說自己的故事時,你的身體、表情和手勢等也都在說故事,「最佳狀態」像是一種特質,當口語和非口語的表現都訴說著一樣的故事時,就會產生同步;而表現不真實,出現欺騙時,則會開始不同步,產生不協調的雜訊,你的非口語表達都透漏著你在說謊,因此要在能說服別人前,一定要先能說服自己,那接下來,我們要怎麼相信自己的故事?
做自己到底是甚麼?
大家都鼓勵我們做自己,做自己好像對相信自己的故事很有說服力,個人主義鼓勵鮮明的個人特質,但自我到底是什麼?自我是一種個性嗎?是靈魂嗎?還是只是生物的演算法?自我有很多面向,一個人不會只有一個面向,而自我能透過我們的感受、思維、價值觀和行為表現出來,而且是隨時會變動的,它是一種經驗、一種狀態。你的真實最佳自我,你最無畏的自我,你最無畏的自己,並不是操弄心理壯大自己,或者說「我是最會做這件事的人」,或「我是贏家」,你最無畏的自己,是因你連結到自己的價值觀、特質與強項而浮現,而且你知道自己可以自動並真誠地透過你的行動與互動,把它展現出來。
賦予自己權利吧!
一般人聽到權力可能都會聯想到腐敗與分配不均的資源,但這邊要討論的是個人權利,它能讓我們更加掌控自己的行為與能力,一個人感到沒有權力會讓我們無法相信自己,也讓別人無法相信我們,有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個小小的信號,一個輕輕的推,人其實很容易受到操弄,在很多的心理學實驗中,給予受試者有權力的暗示或刺激,相較於對照組,這些人的表現都較為積極、更有創意、把環境視為友善而不是感到脆弱;而「睪固酮」和競爭、主導性行為有關,「皮質醇」則跟壓力有關,主要用來增加血糖和幫助代謝,而睪固酮越高,皮質醇越低的人越有能力保持溫和,運用權力來與他人間的互動達到平衡;睪固酮激發我們決斷的能力,而低皮質醇保護我們,讓我們抵擋環境中的巨大壓力源,自信而謙卑。
你的身體會怎麼做?
想像一下,你剛贏得一場比賽,衝過終點線,衝破彩帶,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大概跟超人或神力女超人的姿勢有八成像吧,雙臂高舉過頭,肩膀擴張、抬高下巴。
在動物界很常看到動物虛張自己身體的大小來嚇跑掠食者,包括身高也是,有權利讓我們覺得自己看起來比別人高大,有權力的人會用身體占用更多的空間,像是走路時身體的擴張較大、手的擺動幅度更大,而有權力時,連說話也會變得比較緩慢,因為他們不害怕占用這段時間,更懂得停頓與休息,音調較低;而當我們感到沒有權利時,我們會傾向抱著頭、護住脖子、把身體蜷縮起來,像是回到媽媽子宮時的那種狀態,現在想像一下,你支持的球隊在關鍵時刻被攻進了一顆關鍵的球時,你會做出甚麼反應?可能大概是長這樣吧。
只要呼吸就好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是美國著名哲學家之一,也被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曾經說過: 「我不是因為快樂而唱歌,我因為唱歌而快樂。」,他相信是身體帶動了情緒,而不是我們的心理造就了我們的行為,我們哭泣,所以傷心;我們顫抖,所以生氣,我們都知道瑜珈對於身心有很好的幫助,呼吸地更緩慢且深度,但如果你沒有地方做瑜珈時,其實光是呼吸也可以幫助你改變心情。神經學家皮埃爾.飛利浦(Pierre Pilipport)和他的同事有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要求一群受試者透過呼吸轉變情緒,像是喜悅、憤怒、恐懼等,然後回報怎麼做到,接著他們被告知對第二組受試者形容他們的呼吸方法,再詢問第二組受試者感受到甚麼, 「慢慢地並深深地,透過鼻子吸氣與吐氣;你的呼吸很規律,你的肋骨很放鬆。」,你感覺如何?
沒錯,是喜悅,這是他們對喜悅的呼吸描述,只是呼吸,就能夠改變情緒。
透過擴張肢姿勢,展現最佳狀態
夠過身體的伸展與擴張,我們能讓自己感覺更有權力、有自信、做事更果決,且積極樂觀,像是坐姿端正、手插腰、雙腳與肩同寬、手擺放在腦後等,並把焦點放在你以外的世界,讓你不會焦慮地放大關注自己,其實事實往往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過度關注在細節而非整體。擴張你的肢體語言,不管是透過姿勢、動作或說話,讓你感覺更有自盡、更有權力,比較不會焦慮只顧自己,並且整體來說更正面。在面對重大挑戰前,擴張性的肢體語言,能讓我們更有權力、自信地感受,降低壓力,並讓我們更果決與堅持,以順利達到最佳狀態。
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身體來取得個人權力,種種實驗都證實我們的身體主導我們的思維、感受與行為,你的身體在告訴你的大腦該怎麼反應,從呼吸、瑜珈、想像做出有權力姿勢,都證明了身體與心智的關聯。
你的身體造就了你的心智,而心智造就了行為。
A Little Push
還記得新年願望,我們總是會許下豪語,今年要達到甚麼樣的目標,但最後總是距離太過遙遠,太過艱難而放棄,那是因為要人們一下做出巨大的改變實在太過困難,而目標看起來太過遙遠,其實,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輕輕地推一把而已,當你與目標的距離縮短了一步時,它看起來就比較沒那麼遠,你的行為也比較有機會真實、持久,過大的目標,讓我們不知道從何開始,沒有循序漸進的步驟,也讓我們更可能放棄,削弱我們的信心。
輕推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所耗費的心理與生理成本都較低,人們比較願意付出這樣微小的改變,還有我們的行為,才是決定了我們的態度,當你要做出一像幾乎違反天性的改變時,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小小的改變卻有潛力造成更長遠巨大的改變。
當我們開始一系列微小的肢體改變時,運用呼吸、姿勢等,進而牽連到睪固酮和皮質醇等賀爾蒙的變化,一開始你假裝你自己做得到,一直做到你真的做到了為止,實現這樣的自我印證預言循環。
最後在面對挑戰時,要怎麼把焦慮與緊張,轉變為正面情緒?當我們試著要「冷靜」時,反而凸顯了我們有多「不冷靜」,其實是因為我們都太過關注再結果而非過程,把焦慮想像成興奮,把視線放在過程的每個瞬間,透過輕推讓自己更無畏、更真實、更有力量的自己。每次自我輕推,就會不斷累積喜悅,不斷累積權力,不斷累積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