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FLOW

陳俊呈
4 min readMay 25, 2019

--

記得第一次聽到心流這個詞大概是在大二上正向心理學時聽到的,只記得當時說正向心理學近幾年很紅,只記得老師說吃飯要慢慢吃,要吃幾秒,當時完全不知道這是在幹嘛,但是現在看完這本書,好像懂了這些東西的用意了。其實每次看完書,有時候都會怕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得到什麼,從這本書學到了什麼,是不是看過就忘了就算了,是不是真的能把書中的內容實際轉化成自己的,所以才會像這養寫寫字來幫自己釐清內容也希望能真的從書中拿到些什麼吧。

物質真的讓我們更幸福了嗎?

如果以現代人對物質的追求,認為能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就會越幸福,但如果照這樣推論,現在的我們早應該比前幾個世紀的人都來的幸福,可是結果好像並不然,幸福的指數並沒有因為物質的提升而也讓現代人更感到幸福;反而是那些遇到挑戰時能展現技能,將身心能力都發揮到相符的平衡時,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忘記時間與自我,自我仿佛不存在,就叫做心流;像是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

當一項發於內在動機的挑戰,有為了想要克服挑戰而發展的技能時,也就能達到所謂的心流條件,人們在這時會把全身心都投注在找像挑戰裡頭,仿佛自我不存在,但自我的意識並不是消失了,而是技能已發展到不需考慮用來確認自我的信息,而專注於需要複雜技能的挑戰上,在這時,時間仿佛失真了,有時五個小時像是五分鐘,一個精細動作的一秒,卻像是永恆;而當我們克服了這些挑戰的過程中,便能體會到心流帶來的體驗,但當技能達到一定水平時,原本的挑戰就已不令人新奇,所以這時就要尋找新的目標,並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以再次體驗心流帶來的愉悅,最終成為一個更複雜的個體,一個整合成為終極系統中的單元,一個分化成更異於其他個體的個體。

你快樂嗎?

而這些事情,做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就像博恩TEDxTALK中說的,興趣本身就是目的,像是彈吉他,想彈吉他本身就是因為想做到能彈吉他這件事而彈,而不是為了藉由彈吉他而達到外在的客觀要求,一旦成為外在的條件控制時,這件事就已不在具快樂的條件了;有些工作只是每天重複著外人看來索然無味的動作,但就是有些人能在這之中找到樂趣,有些人擁有著令人稱羨的工作與優渥的薪水,但卻不見得擁有快樂的生活,所以這是為什麼?也許外在客觀的世界我們都太難以改變,但我們隨時都能改變我們的意識,一件童年的慘事,可以讓一個人帶著悔恨與憤怒度過後生,但也可以把這個事件當成關鍵的轉變,進而把改變這些事的目標,當成串起整個人生的心流活動;有些殘疾人士表示在經歷過讓他們失去某些肢體控制的重大事件時,都表示這是他們一生中讓他們最痛苦也最快樂的事,他們能專注的事變得更明確了,目標的回饋也非常清楚。

對我來說這本書確實也讓我找到一些慰藉,像是比賽常常得失心太重,目標已經改變,而已經不是由內在意識控制的心流活動,但是就像書中說的,做會引發心流活動本身的過程,就是它的目的,彈吉他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而我也只是因為想彈吉他才有這些行動;目標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技能跟目標的平衡失真時,不是感到無聊就是感到焦慮,這時我們有兩種方法:一是克服這些顯而易見的阻礙;二是隨著環境條件而調整我們的目標。

記得來讀心理系的人有些理由都是想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就像刻在 德爾菲神殿(Temple of Delphi)上的銘文:KNOW THYSELF,認識你自己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能找到內心真正能投入自身身心的技能與精神,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客觀世界的社會、文化、宗教的要求,這樣的生命,始終有著一個終極的目標,如果把整個人生拿來檢視,可以發現每一件事都跟這個目標有關,不是往前就是退後,把整個人生當成一場連貫的心流活動。

現在要我再慢慢的吃那一口米,我想我能理解其中的意涵了。

--

--

陳俊呈
陳俊呈

Written by 陳俊呈

讀心理,喜歡讀書,還有彈吉他,偶爾在這邊分享一些心得還有觀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