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定價,妳可能沒想過的7件事(下)

陳俊呈
5 min readJul 14, 2020

--

繼上篇的比價、成本考量、價格尾數9、和問出顧客願意支付的價格後,接下來還有3種我認為也很重要也很值得分享的訂價策略,如果還沒看過上篇的,可以點這裡

那我們就開始吧。

5.錨定效應

也就是第一印象效應,當一般人面對不熟悉的產品或服務時,會以熟悉的事物當出發點,來推估未知的事物。

例如當一項新產品推出時(可能是個沒看過的甜點),如果我們第一個接觸到的產品售價是130元,而品質稍微好一點的版本價格是250元,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較便宜的。

但是當如果我們先看到昂貴的高級系列,例如600塊和2500塊的禮盒,再等到看到一般的250元的產品,興趣就會比130元的來的高。

第一印象對我們真的很重要,只要我們第一個看到的是130元的產品,接下來看到任何超過它售價的產品都會像是奢侈版的;而如果一開始是看到600塊的產品,250元看起來就合理多了,130元可能還太便宜了。

而這個產品的最低和最高價格,也就會變成顧客對類似產品比較的一個區間,如果顧客在意品質,可能會多花點錢買200、300元的產品 。

Photo by Lucas Sankey on Unsplash

6.面對削價競爭時,有除了跟著降價以外的對策嗎?

1.促銷方案是不用減價又能提高產品價值的好方法,這種方法能讓顧客覺得堅持選擇你的品牌是有回報的,因為你為他們創造了額外的價值。

2.保證退款也對新產品很有用,這會讓顧客對風險的評估少了一大半,讓顧客知道我們對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信心,而顧客也會對我們更尊重,願意相信我們的建議。

3.迷你版或功能有限的產品版本,功能主要是能不會嚴重影響到利潤,或破壞主要產品的價值。可以是份量比較小的包裝,或是客製化程度比較低的服務,或是功能非常陽春的軟體。

可以先利用大量便宜的陽春版產品吸引市場目光,讓市場認識你的產品後,再推出價格比較貴的「正常」版產品

Photo by JJ Ying on Unsplash

7.怎麼引誘顧客買下比較貴的那項產品?

在兩個產品中,只要有一個在一方面勝過另一個,就會出現所謂的非對稱優勢(asymmetric dominance),例如A產品性能比較好,但是B產品比較便宜,這時候,提供一個價格跟品質兩方面都不如B的C產品,就能讓消費者選擇B而不是A了。

而引進這個誘餌產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價格,所以當有兩種產品在猶豫時,而你又希望顧客可以買比較貴的那個,這時候只要加上一個更貴而且品質沒有比較好的產品即可。

而價格本身同樣也是一個誘餌,如果現在有一瓶90元跟120元的酒,大部分的人可能都賄選90元的,但到了下一家店,明明是一樣的品項和一樣的價格,只是有了90、120、150元的酒,但這時候多數人可能會改選擇120元的酒。關鍵的原因就在於我們不喜歡挑選極端的選項我們喜歡折衷、平衡,這樣讓我們覺得比較不容易犯錯。假如有三種選項,中間的選項不管有什麼優點,它本身就非常吸引人了。

舉個例子來說,自己每次到新的店想要吃東西或喝東西時,總是會先看看這家店的最低價位在哪,然後再看看其他較高的價位是多少,每次總是會想先點看看最便宜的那些餐點,可是心裡又會覺得怕怕的,於是最後又都點了價位稍微高一點的餐點,真的是很神奇呢。

像這幾天,也因為要重新粉刷牆壁買的油漆,而恰好有三個價位的油漆,而我就是因為不敢選擇最便宜的油漆,怕品質不好,但也不敢選擇價位最高的油漆,因為並不知道到底品質如何,於是就選擇了中間價位的油漆。

大原則就是要推出效益略差於主要產品的次級產品,讓顧客轉移對競爭對手產品的注意力。

但要是生產新產品的成本很高,可以拿現有的一項產品修改,例如刪除或關閉一項功能,因為誘餌最主要的概念是要和主產品相似,讓消費者容易做比較。

Photo by wu yi on Unsplash

當然這些只是在定價時背後所考慮的一些策略,古典經濟學把人想得太過簡單,但是心理學卻又把人想的太複雜,而如何在定價時取得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就很重要了。

最後想用書中覺得很棒的一段話結尾:

「當我們在各種太重要而難以直接比較的因素當中做取捨時,價格是讓我們做決定的簡單方式。價格或許看起來只是個數字,但在我們能從這個稱之為經濟的豐富、微妙又複雜的體系之中,找出真正關心的東西之前,價格是我們使用的語言。

--

--

陳俊呈
陳俊呈

Written by 陳俊呈

讀心理,喜歡讀書,還有彈吉他,偶爾在這邊分享一些心得還有觀點。

No responses yet